非遗,是传统文化“活”的灵魂,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承载着文化意识和民族精神。江苏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近日,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扩展项目名录,江苏“南闸民歌”“泰兴花鼓”等16个项目入选。(
南闸民歌是江苏省的传统民歌。南闸镇地处淮安市楚州区西南边陲,东依大运河,紧邻白马湖,风景秀丽,人文荟萃,既饱蘸京杭运河千里文化丰韵,又积淀厚重湖泽文化底蕴,富有量大质优的乡土民歌宝贵资源,因运河而生的南闸民歌即发源于此。
据史料记载,在唐朝时南闸民歌就已名闻遐迩。南闸民歌以其丰厚的水乡情韵为底蕴,形成委婉、悠慢、抒情的演唱特色和赛歌、对唱等歌唱形式,至今流传着500多首,涵盖了民间音乐、民间文学、民俗文化,其内容丰富、旋律优美、传唱广泛、保护完好,被誉为“民间传统音乐的活化石”。早在2009年,南闸民歌便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泰兴花鼓发源于原泰兴县广陵区南沙乡秦家楼,据《明斋真识广陵韵事》记载推断,至今已有三、四百年历史。泰兴花鼓既可单独表演舞蹈,亦可边跳边唱。无论是舞蹈本身,还是曲调、唱词,均有完整、圆熟的结构,风格独特,自成一体,极具地方特色。
泰兴花鼓用泰兴方言演唱,且歌词并不固定,为避免单调重复,常常会编出一些歌词填进曲中,或者唱一些幽默俏皮的歌谣,活跃气氛,愉悦观众。泰兴花鼓的舞步和动作,幅度大且灵活、风趣。舞步有“颠三步”“喜鹊登梅步”“玉兔拜月步”等。其中“颠三步”和“喜鹊登梅步”是其他民间舞蹈中所没有的。尤其“颠三步”,脚颤步颠,腰扭膝屈,很有舞韵,表现了泰兴人民淳朴善良、乐观开朗的个性品格。2009年被列为江苏省非遗保护项目。
苏北大鼓是以宿迁地区方言为基础的说唱曲艺形式,俗称“唱大书”。表现形式为一面大鼓,两块月牙板。有说有唱,说唱并重。其唱词严谨,有十字句、七字句、五字句、三字句。说白讲究喝、顿、缓、急,上下句对称,唱腔浑厚。长篇代表作《高怀德兵下河东》、《一门忠烈罗家将》,短篇代表作《虞姬辞楚》、《姑母求情》、《赠羊》、《高飞的风筝》等。
苏北大鼓形成于清朝中期,在《中国曲艺志》有详细记载。主要分布在江苏宿迁和徐州睢宁、邳州等京杭大运河沿线地区,随后向淮安、连云港等周边地区扩展。苏北大鼓作品多次获得“牡丹奖”提名奖、“文华奖”、五星工程奖、“芦花奖”等国家级、省级奖项。
东台发绣,原称墨绣,它以丝绢为底,以绣针为笔,以精选的少女天然色发做绣线,精工绣制而成。与其它刺绣工艺品相比,发绣用料奇特、耐腐防蛀、质感强烈、永不褪色,古朴典雅、苍润秀美、色泽自然,涉及书、画、印、绣、刻等诸多领域,是一门综合艺术。2007年,东台市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东台发绣艺术之乡”。文化部先后两度命名“东台发绣”为民间艺术之乡。
东台发绣起源于唐朝,距今1300多年历史。经过历代优秀发绣工匠的传承创新,在品种上由原来的“墨绣”“单面绣”发展到“润色绣”“双面绣” “双面异色绣”,进一步提高了观赏效果,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在继承传统针法的基础上,拓展了滚、旋、缠、套等30多种针法,根据不同作品灵活运用,使作品画面的浓淡、干湿、远近、深浅更为自然,丰富了发绣作品的表现力。
东海水晶雕刻历史悠久,20世纪70年代,东海县山左口大贤庄遗址出土的“水晶砾石刮石器”,是江苏省考古发现的第一个旧石器时期遗址。工艺主要有“圆雕、浮雕、透雕、线刻、反雕、阴雕、阳雕等技艺手法。
东海水晶雕刻依据天然水晶质地、块度、形态、色彩和其它玉石所不具备的包裹体、水胆等特点,以其晶莹剔透为特色,丰富多彩的造型、精巧别致的图案和精湛娴熟的雕刻技艺,采取会意传神、谐音借意、绘画篆刻组合、镶嵌点缀等近现代文化艺术手法不断“再创造”,形成了独特的民族传统风格,具有时代艺术价值,先后获国家级奖项40余项,省级90多项,先后举办十多届“中国东海水晶节”,八届江苏省“晶城杯”水晶雕刻大奖赛。
瓷刻是我国源远流长的一门传统民间手工艺术,秦汉时便有剥凿瓷釉的方法。从魏晋开始,随着陶瓷业的发展,大量精美瓷器的出现,帝王、官宦和一些文人墨客在玩赏瓷器之余,很想把咏诗题文的墨迹留存于其上以便永久保存,于是当时的艺人们便在施釉前的瓷坯上,用直刀单线刻出诗文书画的轮廓,这便形成了最初的瓷刻。相传清朝乾隆皇帝常在自己特别喜欢的瓷器上题诗,用以激情抒怀。为使御迹保留长久,宫廷艺人就想办法将墨宝刻于瓷器上,从而真正产生了瓷刻。
大丰瓷刻以刀工精致、线条流畅、意境深远和人物雕刻惟妙惟肖而著称,其以瓷器为载体,以钢凿、铁锤为工具,利用瓷器本身特有的丽质和凿刻后产生的崩瓷效果,将深浅不一、疏密不同、长短不齐、有粗有细、有虚有实的凿刻技法与刀法结合在一起,将作品的物象机理生动地再现于瓷器表面,既有洒脱的书画笔墨之韵,又有浓烈的金石雕刻之趣。
谢馥春香粉铺创办于清道光十年(1830年),以“香、粉、油”三绝闻名天下。其制作技艺是一种从鲜花中采撷香气,注入原粉、油料,辅以中药等其他材料,经过多道工艺流程加工,从而制成香粉、香件、梳头油的特殊技艺。该技艺十分繁难,且富有深厚的文化意蕴。
早在1915年,谢馥春鸭蛋香粉、香珠两个产品就在1915年举办的首届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荣膺金奖。民国时期,谢馥春香粉制作技艺的发展达到了高峰。谢馥春“香、粉、油”制作技艺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对研究地方工艺史乃至中国民俗文化史、美妆文化史都具有重要意义。
“伏羊”,即入伏以后的羊肉,徐州民间一直流传着“入伏一碗羊肉汤,不用神仙开药方”的说法。人们认为,在伏天吃羊肉对身体是以热制热,排汗排毒,将冬春之毒、湿气驱除,是以食为疗的创举。
“伏天吃羊肉”在徐州地区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尧舜时期。徐州古称彭城,篯铿因受封于彭城又名彭祖。美嘉体育平台彭祖因为善于调制味道鲜美的雉羹,献给帝尧食用,被帝尧封于大彭。彭祖的名菜“羊方藏鱼”,汉画石上的烤羊肉都说明徐州人食羊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近年来,徐州在民间食俗的基础上总结创制节庆“伏羊节”,于每年传统农历初伏之日开始,至末伏结束,持续一个月。
*非遗代表性项目扩展项目,是指此前已进入上一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而在后续一批申报时,由于申报地区和单位不同,只能以扩展保护单位的形式将其申报项目作为扩展名录项目。
石锁相传起源于中国唐代军营,士兵常用石锁、石担子等锻炼身体,后流传于民间,演变为一项集力量、技巧、健身于一体的传统竞技项目。
海陵撂石锁举法主要有抓举和摆举,有用正掷、反掷、跨掷、背掷等掷法和手接、指接、肘接、肩接、头接等接法组成各种各样的花色动作。石锁可一人单练,也可双人对抛练习,竞技时两人、三人不等。
“以针为笔,以丝为丹青,夺苏绣之先声,登刺绣艺术之高峰。见者莫不誉为神针。”著名画家刘海粟对乱针绣曾有过这样的评价。不同于中国四大传统名绣,乱针绣是把画理与绣理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来的一种新刺绣艺术,由常州刺绣工艺家杨守玉创始于上世纪30年代。因其绣法自成一格,被诩为当今中国第五大名绣。
《常州市志》中有描述:“杨守玉的乱针绣艺术借针作画。凡肖像、人物、风景、花卉、走兽、飞禽、静物均可入绣,尤以人物绣为最,图象逼真,形神兼备,被称作神针、针画”。乱针绣最显著特点是摆脱了刺绣密接其针、排比其线”的传统操作法,不拘泥教条,让作者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2007年,乱针绣入选江苏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如皋丝毯是传承了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丝毯工艺,又于明末清初形成了地方独特风格的传统手工工艺。其独特之处便是全国唯一以丝毯工艺制作挂毯艺术品,具有典型的文化创造力价值。
如皋丝毯以优质野生榨绢丝为原料,以独特的手工打结方法达到画面分色、套色、韵色、跳色等特殊效果,从而使挂毯造型准确,表现力丰富,色彩凝练厚重,能充分表现出各种流派画家作品的艺术特色,受到艺术界广泛的赞赏和重视。
洋河酒酿造技艺始于唐代,发展于明、清,尚可考证的历史已有四百多年,是中国传统蒸馏酒酿造技艺。洋河酒酿造技艺独特,数百年来在继承和发展中不断完善,至今仍完整沿用。
洋河酒经制曲、酿造、封藏、勾调四大工艺完成,其主要特征为手工慢酿、三低工艺、口感绵柔。手工慢酿有“四慢”,即手工慢、发酵慢、储存慢、出产慢。经过几百年的生产实践,创造出独特的老五甑生产工艺,该工艺和酒体风格异地不可复制。从选粮、制曲、酿造、藏酒,手工慢酿造,“慢功夫”成就“不着急的绵柔味”。三低工艺为低温入池、低温发酵、低温馏酒,是洋河酒酿造核心技艺。洋河酒口感绵柔,具有“甜、绵、软、净、香”特征,开创“以味”定型的新格局,被赞誉为中国白酒的“绵柔鼻祖”。
形似松针,紧细圆直,锋苗挺秀,色泽绿润,白毫隐露,内质香气高雅,滋味鲜醇,叶底嫩绿明亮 雨花茶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南京绿茶生产历史悠久,在陆羽的《茶经》中即有记载,迄今栖霞寺山后还留有“试茶亭”旧迹。至清代,南京种茶范围已扩大到长江南北。新中国成立后,由中山陵园高级工程师俞庸器负责茶叶炒制工艺技术实施,于1959年春研制成功,命名为“雨花茶”以志烈士万古长青。
雨花茶在传承我国古代绿茶的炒制工艺基础上,有着自己独特的炒制技术,融入了新的活力,不过制作工序复杂,要求高,难度大。南京已在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建立健全管理机构,以使雨花茶能更好地传承发展。
上世纪初,一个仅有三五张桌椅的素食小店在桃叶渡开张了,因素菜色泽碧绿,柳树易活易长,又云“垂柳依依,满目葱茏”,“绿柳居”因此得名。风雨变迁,绿柳居素菜馆几经易名,更了地址,换了主厨,却在百年历史中,吸收中华素食文化真谛,汇集各派素食烹制精华,形成集宫廷、寺庙、民间素食及精美家馔于一体的餐饮品牌“老字号”。
绿柳居素食烹制原料无外乎 豆制品、面筋、笋、蕈 以及各类蔬菜,但经过传承人的精心烹制,不断创新,终于成为色、香、味、形俱佳的荤名素菜,不但形象逼真,就连味道也神似。在百年的历史岁月中,绿柳居的素食吸引了众多人群前来品尝,成为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素食文化的符号。
王氏保赤丸,是南通王氏中医世家第17代传人王臚卿于清朝道光年间秘方精制而成的传统中成药,1956年,其嫡孙南通籍著名中医学家、国医大师王绵之先生将此秘方献于国家,并亲传制法由精华制药集团的前身之一南通制药厂独家生产,其工艺配方列入国家级机密级配方名录,至今已有60多个年头。
王氏保赤丸为全天然中药原料制成的丸剂成药,丸型小如菜籽,丸粒匀称圆润,光泽泛亮似珠,在治疗脾胃虚弱、胃呆食减、腹泻、便秘等胃肠道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功效。1983年,这款名药获得国家质量银质奖,其后王氏保赤丸制作技艺又进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
圣堂庙会史称“春会”,源自明嘉靖初期,是流传于阳澄湖地区的民俗文化活动,主要集中在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六至二十八的三天时间(传说是东岳大帝生日)。
圣堂庙会规模宏大,每年庙会期间,阳澄湖镇及周围的民众都会自发组织民间团队,先祭祀一番当方土地神后,用八抬大轿抬出陆云、猛将等各路大小庙神,在吹打弦乐声中缓缓而行,边走边演。这项民俗文化活动它于2013年6月被列入市级非遗名录,2016年1月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对于传承民族文化根脉,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有着积极意义。
(我苏网综合自淮海晚报 智慧泰兴 宿城区文化馆 东台日报 幸福东台 盐城发布 非遗扬州 徐州发布 徐州市文广旅局官微 微海陵 泰州市海陵区文化馆 文旅常州 如皋发布 宿迁发布 洋河网 方志江苏 江苏中医药 南通发布苏州市非遗办 图片和视频均来源于网络 编辑/方媛)
26日开始,位于北京市与河北省交界处的北运河杨洼船闸进入有水系统联合调试,预计6月初完成调试。...[详情]